记者:体操是中国体育的传统优势项目,创造过辉煌,也经历过低谷。两位如何理解体操精神?

李宁:我的职业生涯中参加了很多比赛,有成功也有失败。1980年世锦赛,中国队第一次在世锦赛上获得团体奖,我们一起看着国旗升起,那种荣誉感让我至今印象深刻。1982年世界杯,我一个人拿了6块金牌,这也是中国运动员在成绩上的一次突破,还有汉城奥运会上的失败对我而言同样有意义。这段运动员生涯让我成长,让我懂得如何为国家和集体争得荣誉,如何坚持自己的追求,如何面对困难、战胜困难。这对我现在工作、生活仍有很大帮助。

陈一冰:体操训练非常辛苦,甚至有些枯燥。我们每天6点起床出操,练体能、练专项,这些动作可能是成千上万次的重复,但要做到在比赛中万无一失,就要不断地挑战自己、突破自己。对胜利的渴望是我坚持下来的动力。我希望能够站上领奖台,看着五星红旗升起,听着国歌奏响,向世界证明中国运动员的实力,那是让我最自豪的事。

体操精神就是不轻言放弃、不断奋进。2004年雅典奥运会,我们的成绩不理想,在后面四年的备战中,我们每天都顶着压力,整个队伍团结一心。事实证明,我们能够在压力下爆发出更强的实力,这就是金牌队伍应该具备的品质。

体育的价值远远超出竞技范畴

记者:从参加奥运、主办奥运到加快建设体育强国,中国体育不断迈上新的台阶。对于体育的功能和价值,两位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?

李宁:2008年的时候,我被选中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点燃圣火,非常值得骄傲。在几十米的高空,被两根绳子吊着做动作,即便是运动员也是有难度的。当时我训练了差不多一个月时间,由于要保密,每天都是半夜去,一次训练两三个小时到七八个小时,常常是天亮了才结束。点火意义重大,不能失误的,完成后我非常兴奋。北京奥运会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经历,也是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台阶。

其实在新中国成立这70年中,体育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已远远超出了竞技范畴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我还是运动员时,当时的中国正在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走向世界,与世界交流。在别人还不太认识我们,甚至瞧不起我们的时候,我们需要一个平台展示中国人的能力和形象,体育就是这样一个开放公平的平台,作用巨大。

陈一冰:我从5岁开始练体操,到29岁退役。24年的运动生涯教给我的,一是专注,一是坚持。我在体操界算是一个大器晚成的选手,22岁才拿到第一个世界冠军。在之前不被看好的情况下,我一直都没有放弃梦想,每一次训练、每一场比赛,都会全力以赴。我要做的就是比别人更努力,每天早一个小时到训练馆,晚上晚一个小时离开,一直坚持到退役。

体育对人的成长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,不仅是身体素质的提升,更有意志品质的培养,乃至人格的塑造。北京奥运会让人们对这一点有了更深的理解。从某种层面来说,奥运会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,参与运动或者带着家人孩子参与运动的人越来越多了,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。

体育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

记者: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。近年来,政策层面不断拉动,大众需求迅速增长,为体育产业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。两位都投身于体育产业多年,有怎样的观察和感受?

李宁:最初创业时,就是希望能做一个中国品牌。因为我做运动员时,身上穿的基本都是外国品牌的运动服。所以我坚持做好一个中国品牌,我觉得中国人有能力创出好的体育运动品牌,有能力做好任何事。

李宁品牌创办的目标是希望帮助运动员。我们在经营过程中,不仅帮助了运动员,随着大众健身需求的增加,也在满足大众对于体育运动的多样化需求。在过去将近30年中,李宁品牌是跟着中国体育一起成长的。

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,国际上对中国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多的认可。这个时候,中国的品牌也会获益,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。所以我们会更关注运动与中国本土文化、以及时尚的结合,创造更大的品牌价值。

陈一冰:体育产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、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息息相关。国家现在非常重视推广全民健身,出台了很多政策予以支持。老百姓对健身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,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。体育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,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,我充满期待。

未来,我会更关注体育与科技的融合,这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。我退役后积极转型,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,希望能在产业领域里做出一些令自己有新的成就感的事,也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